四大行業趨勢下,看實力派産業巨頭中國聯塑的排兵布陣
四大行業趨勢下,看實力派産業巨頭中國聯塑的排兵布陣
发布时间:2020-04-10 18:08:51 
浏览数: 4008

 

(转载 新浪家居)

      改革开放以来,乘着开放而高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与人口红利,中国的建材家居产业迅速崛起,但近年,伴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行业粗放的蓝海时代悄然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升级所带来的产业变革。大家居建材行业多年来形成的大市场、小企业的品牌格局正在逐步瓦解。 

      由于早年行业门槛较低而引发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在近年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伴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消费市场的日新月异,不达标的产品品质、低价为王的市场策略遭遇逐步淘汰,破产、倒闭的建材家居企业不在少数,行业进入持续洗牌阶段。 

      资料显示,近两年上市的建材家居企业整体营收增速在近几年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负增长或亏损。但值得关注的是,龙头型企业的营收增长大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1日,中國聯塑(2128.HK)發布2019年度業績報告。全年營收263.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0%,毛利潤7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淨利潤30.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4%。在衆多企業正思考如何才能“活下去”的節點,國內大型建材家居産業集團中國聯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产业格局的变革与升级阶段对于建材家居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大环境经济下行,中国建材家居产业马太效应愈显的2020年,頭部品牌資源與産品優勢如何發揮到極致?渠道拓展、産能擴充背後的邏輯是什麽?中國聯塑的戰略布局在這一節點對行業有了非凡的借鑒意義,新浪家居結合近年來四大行業熱門發展趨勢,解讀實力派企業中國聯塑財報背後的運營邏輯。

趨勢一:爆發的“新基建”紅利

      2020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及“新基建”,“新基建”一時火爆全網,而實際上“新基建”並非新提法,這一節點重複強調“新基建”,在提振産業信心的同時,也給各企業的發展提了個醒。

      实际上,早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提到了涉及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新型基礎建設”;2019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災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2020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表示:“基礎設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爲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只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新基建”背景下的市政工程、轨道建设、地下管廊、海绵城市、清洁供暖的建设都给建材家居产业带来了稳定增长的中长期需求,产业的“新基建”红利时期悄然来袭,管道建设与防水材料有更大发展空间。根据住建部“十三五”规划,202020%以上城市建成區需完成“海綿化”改造,到2030年該比例爲80%。同時,有資料顯示地下管廊試點城市規劃至2020年建設裏程已超1800公裏。再加上“煤改氣”工程的普及與推廣動作,都預示著近兩年相關防水、塑料管道巨大的空間需求,並在未來1-2年有望持續平穩增長。

      “新基建”的影响对产品及产能更有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意义更大。2019年中國聯塑塑料管道系統業務營收達237.09億元人民幣,應用于供水、排水塑料管道産品在2018年與2019年均維持38%左右的增长率。同时,中国联塑凭借多项产品与产能优势,已经参与多个城市地下管廊建设。例如,珠海市横琴新区综合管廊、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项目园区配套地下综合管廊等,在城市管廊项目中已然能够提供从整体设计、施工总承包、各类管线方案、智能监控系统等系统性服务。另外,中国联塑旗下产品之前还参与到“澳门口岸管理区”项目、“港珠澳大桥安检站”项目、“大桥绿化带”等粤港澳重点项目建设中。

      与此同时,有专家表示“新基建”的热度在现阶段更适合综合实力较强的各产业龙头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渠道、服务能力相对完善与成熟,更具竞争优势,其他中小型企业的入局需谨慎。

趨勢二:産能決定效益

      近年来建筑房地产行业大环境的持续低迷,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的上浮也给建材家居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生产效率成为决定企业效益的关键,一是扩大规模,二是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而相较于非标准化生产的定制家居产品,部分标准化的建材产品在扩充产能、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表现出更大优势,例如管道、瓷砖等。

      在中小企业加速洗牌的环境下,细分行业中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面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与需求,依靠持续优化产能格局更能“站稳脚跟”。以瓷砖生产为例,近几年淄博、高安、藤县等地凭借政策优势与成本优势成为陶瓷生产的新兴阵地。据了解,2018年僅廣西藤縣先後引進多家陶瓷及配套企業,建成生産線131條。一方面産能過剩衆多陶企關停,另一方面卻産能擴張、新建生産線,這其中與國家提倡綠色生産、智能制造改革需求的關聯性不可忽視。

      再看管道行业,从中国联塑2019年年度報告可見,中國聯塑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擁有13個正在發展中的項目。同時,中國聯塑有分布于中國16個省份及海外的共計25個生産基地。在2019年聯塑塑料管道及管件生産年度設計産能由2018262萬噸擴至278萬噸,産能使用率超88%。聯塑在業績報告中也多次明確表示,“規模經濟效益”對增長的貢獻與重要性。在2020年,中國聯塑于福建、江西、浙江的在建新生産基地預期相繼竣工及試産。

      此外,联塑的海外产能版图也在同步扩展,20195月,中國聯塑與新疆八鋼針對中亞市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憑借新疆八鋼成熟的渠道及資源與聯塑的新疆生産基地將産品滲透到中亞市場。20199月,聯塑宣布投資6000萬美元建立大型管道生産基地,預計2020年下半年竣工及試産。同時中國聯塑表示,未來還將積極在印度、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積極部署業務。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在环保制造的要求与工业互联网的大力推进,联塑在自动化“无人车间”改造与升级方面也成果显著,据相关报道,从2015年開始,聯塑自動化及技改研究所每年爲公司節省200多名工人。年報顯示,智能化廠房與設備更新,提升信息化及智能化設備效率將成爲集團繼續發力的方向。

      但拓展至整个行业来看,产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实际效益,但产能扩张的背后逻辑所要求沉淀的还有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盲目扩张或将产生弊端。

趨勢三:持續的産品優勢

      建材家居产业正由粗放竞争走向精细化竞争的道路,回观行业的发展,资源与渠道是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优势因素,但持续向上的产品竞争力才是制造企业屹立不倒并向前发展的核心。

      据中国联塑官网显示,联塑集团目前拥有科研人员1000余名,和由博士、碩士、中高級工程師和行業顧問組成的研發團隊。同時,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CNAS國家認可實驗室、廣東省塑料管道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科研平台。目前聯塑有授權專利技術1500多項,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地方標准50多項,承擔國家、省、市區級項目20多項。

      其中,市政排水排污用大口径塑料管道系统”和“新型无毒 PVC 熱穩定劑”項目被列爲“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稭稈資源高效利用 - 稭稈木塑複合板材的研制”項目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聚乙烯纏繞結構壁管材 (A ) 應用技術”等多個項目被列入全國建設行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建築排水用無鉛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管件的技術研發及産業化”、“HDPE 中空壁缠绕管”被评为广东省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无铅聚氯乙烯(PVC)管材管件及型材”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国联塑与许多其他优秀的建材家居企业一样,从企业建立伊始坚定不移地深耕主营产品的技术创新,打造了一系列的产品技术优势。超两百亿规模主营业务的稳步增长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渠道与资源优势,但持续的产品竞争力才是使企业的资源与渠道优势效益向最大化方向发展的基础,才是行业领军地位的逻辑根本。

趨勢四:積極尋找新增量

      对于蓝海不再的建材家居业来说,寻找新增量是各企业在近年来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产品品类的不断拓展,业务渠道的单一到多元,从新房到存量,从产品到平台,都是企业在为积极寻求增量而做出的有力动作。“新增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且属于长线战略,如果增量市场有不匹配、不够“新”等问题,未来都可能无法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增长空间。

      官网显示,中国联塑除管道外,还有建材家居产品、環保産業、渠道与服务产业共四大版块业务,均实现稳步增长。2019年建材家居産品收入達15.19億元人民幣,其他環境工程及相關服務、金融服務等收入達11.17億元。大多數企業對于新增量市場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一探索動作不僅僅是在主營産品應用、渠道層面,産業的多元化發展也讓中國聯塑在探尋新增量的道路上有了更多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联塑在农业板块成立了广东联塑田盈设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定位现代农业设施 、温室与灌溉设备、配套设施管材建材供应等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工作。并且与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并于20203月與五華縣華越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署花卉種植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投資高端花卉種植産業建設。

 

      新基建、扩产能、重产品、寻增量这四大趋势不仅仅是中国联塑的战略部署,也是众多建材家居企业在未来发展规划中思考的重点。业绩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环境下,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得分,强者恒强的局面或将在中国的建材家居市场进一步打开。